楚共王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楚庄王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楚共王即位,由叔父子重、子反辅政。在阳桥之役中,楚共王击败了鲁国,并在鲁国蜀地召开会盟,秦、齐、宋、郑、鲁、卫等十一国参会。然而,申公巫臣夏姬叛楚奔晋,子重、子反不顾共王反对,诛灭申公巫臣的族人并瓜分了他们的家产,申公巫臣因而开始帮晋国实施“联吴制楚”的方针,来报复楚国。楚共王在位期间,楚晋争郑,战事不断。楚共王十二年(前579年),在宋国华元的调停下,楚、晋订盟,这就是第一次“弭兵”。[1]鄢陵之战中,楚共王被射瞎一目,楚国战败,标志着楚国失霸、晋国复霸。此年至楚共王二十九年(前562年),楚、晋为郑、宋、陈等国接连发动战争。[1]楚共王在位31年,临终前请求大臣为自己谥“灵”或者“厉”,其弟子囊于心不忍,以楚共王知错能改为由,谥其为“共”,一作“恭”。楚共王之子熊昭即位,是为楚康王

人物生平

熊审幼年时,便被其父楚庄王立为太子,接受师、保的教导,并且还要向重臣学习,与两位叔父关系亲密。[1]
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左尹子重曾请求以申(今河南南阳市北)、吕(今南阳市西)之地为赏田,庄王应允了,但申公巫臣以楚依靠申、吕征发兵赋,用以抵御北方,如作赏田,晋、郑必然要攻到汉水,加以反对,子重因此怨恨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