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鲤

鲤形目鲤科下的一属
鲈鲤,[22]又称花鱼[2][3][4]鲤形目鲤科鲈鲤属(学名Percocypris)的鱼类的统称,[22]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地区,如中国和越南等国家,多见于萨尔温江与湄公河流域。[17][18][19]鲈鲤体型延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13][14]体长约为15~40cm。[10][11][12]其背为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零星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13][14][16]头长而尖,其长大于体高;上、下唇肥厚,具须2对,都较发达,可延伸至眼后。[15][13]鲈鲤是底中水层性亚热带淡水鱼类,[17][18][19]不同物种的外形特征与其栖息环境相适应,如花鲈鲤栖息于水草丛生之处,深体色和浓密的斑点与环境十分和谐。[14]
鲈鲤为肉食性鱼类,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也食部分甲壳动物与水生昆虫。[13][20][21]其体色和斑纹作为了保护色,以利于蒙蔽猎物并将之捕获。[14]鲈鲤还有一定的洄游习性,在干流和支流间洄游。[23]鲈鲤属鱼类繁殖期多集中在每年的第二季度,如金沙鲈鲤和后背鲈鲤约3~4龄性成熟,繁殖期为每年的4~6月。[20][21]但花鲈鲤的产卵时间为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3]
鲈鲤属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如金沙鲈鲤鱼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上等优质食用鱼类;[2][24]后背鲈鲤肉可入药[8];且鲈鲤属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也有着重要作用。[20][21][3]由于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增加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和鱼类天然产卵场遭到破坏等,鲈鲤属的野生资源急剧下降。[2][3][4]根据中国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属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记录的4个种的野外种群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截至2024年,鲈鲤属中的3个物种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后背鲈鲤于2024年被列为濒危(EN)物种,张氏鲈鲤和金沙鲈鲤和分别在2010年和2023年被列为数据缺乏(DD)物种。[6][7][25][26]

命名与分类

1935年,中国鱼类学家朱元鼎(Chu, Y.T.)在其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齿及其牙齿之比较研究》中,首次将鲈鲤属命名为“Percocypris”。[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