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三

刘冠三
刘冠三(1872—1925),山东省高密市人,[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2][3][4]1902年考入山东大学堂师范馆。[5][6][7]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8][9][10]

辛亥革命

刘冠三祖上家贫,靠人工磨面,开小饭馆糊口,至父辈刘成德时,才由朋友接济,买驴推磨,家景渐见好转。冠三年少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有做大事的远大志向,13岁就参加了童子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乡邻的器重,夸其长大必成大器。因此,家人对其寄予厚望,期许他读书成名,光宗耀祖,其父就托人将他送到县城一个叫李泰运的富户人家陪读受业。刘冠三在业师的培育下,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大量的诗文词赋,学业大进,成为恩师李泰运的得意门生。
1899年,高密在官厅、康庄一带爆发了由李金榜等人领导的抗德阻路斗争,发生在家乡的轰轰烈烈的抗德斗争使素有抱负的刘冠三在学堂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回乡积极参加了高密农民孙文领导的抗击德国侵略者和清军的斗争。在抗德斗争中,刘冠三清醒的看到乡民的反抗斗争受到德军和官府两方面的围堵镇压,绝无胜算的把握,就劝阻孙文、李金榜等人,改变斗争策略,提出了与德人、官府斗争应以谋略智取,据理力争,不可硬拼,以免蛮干败事,使乡民作出无谓牺牲的主张,并主动承担起与抗德队伍与官府居间交涉调停之责,日夜呼号奔走于县衙抗德队伍之间,不顾安危为乡民争取权益。但刘冠三的这些行为被孙文等抗德首领所误解,怀疑刘冠三是在帮官府说话,是里通外夷的“二鬼子”,不但将其赶出了抗德队伍,还把受到德军、官府剿捕镇压的怨恨发泄到刘冠三身上,扬言将对其不利。刘冠三见自己一时不能见容于在抗德斗争中激愤若狂的乡邻民众,只好奔走济南,家人亦为避难远走他乡。次年,抗德斗争失败,刘冠三回乡探亲,他不记个人恩怨,自觉摒弃前嫌,登门与误解自己的乡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他的气量和胸怀受到乡邻的盛赞。
1902年10月,山东在山东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受维新思想影响,仰慕新式教育,渴望学习新式文明的刘冠三闻讯后立即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考进师范馆。在师范馆读书期间,他不仅认真读书,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追求新思想、新知识,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成长为一名民主主义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