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授书

天文物理学家
黄授书(1915年4月26日—1977年9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一位在天体物理学领域有重要研究的科学家。他的教育背景包括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并在194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黄授书的职业生涯涉及多个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普林斯顿研究院以及西北大学。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原子物理、恒星大气、恒星光谱、密近双星行星系形成等。黄授书在天文学领域发表了120余篇论文,并对外星生命条件的研究做出了贡献,[1][2]创造了“适居带”一词。[3]1977年,黄授书在北京因心脏病突发逝世。[4][5][6]

学术贡献

黄授书的学术贡献涵盖了天体物理学的多个方面。他与天体光谱学家O·斯特鲁维合作,对恒星特别是密近双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盘状星模型,该模型后来被天文学界广泛接受。黄授书还从理论上预言了红外星的存在,并对恒星大气、恒星光谱、密近双星行星系形成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还在《美国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黄授书在天文学上的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主带小行星命名为(3014) 黄授书(Huangsushu)。此外,中国天文学会设立了黄授书奖,旨在鼓励和表彰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科学家。该奖项自2007年起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不超过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