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

是太阳系外围较小的天体
矮行星(Dwarf planet)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06年创造的概念,它围绕恒星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2]
随着人类宇宙探索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天体被发现,这其中一些天体,很难在当时的分类标准下被归类。为了满足现代天文学的需要,2006年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界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重新定义了行星,并新增了矮行星这一天体分类。该决议将冥王星从原先的行星降格为矮行星,从此之后,太阳系行星数由9颗变为8颗。[4]冥王星被降格后,在天文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应该保留冥王星的行星地位。[5][6]矮行星定义的产生是天文学中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同时也是天文学研究的里程碑。[5]太阳系中的矮行星大都位于柯伊伯带,很多天体太过遥远,目前不能依靠仪器对其进行科学测量,无法获得它们的确切体积以及具体形状。[7]
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着100颗左右的矮行星,其中包括冥王星阋神星谷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等[7]冥王星于1930年被发现,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直径为2370千米,质量为
千克,2006年从行星降级为矮行星;[8][7][]神星于2005年被发现,直径约为2326千米,绕日一周的运行时间为557个地球年,每25.9小时自转一圈,其表面很可能有与冥王星类似的岩石层[9];谷神星于1801年被发现,直径950千米,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是4.6个地球年,它的地壳由60%的岩石和40%的冰构成,地表有富含氨的黏土[7]妊神星于2004年被发现,位于柯伊伯带,呈椭球形,自转速度快,表面因水冰结晶而具有高反照率;鸟神星于2005年发现,由岩石和冰构成,表面覆盖着甲烷乙烷和固态氮。[8]大多数矮行星都是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人物命名的,在2020年,编号为“2007OR10”的矮行星以中国神话人物“共工”命名,被正式录入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0]

历史

矮行星这个名词,出现于2006年,在此之前,并没有矮行星这种天体分类。[11]新的行星定义是人类不断探索宇宙和认识太阳系的结果,也是天文学进展和成就的一个标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