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纵目面具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纵目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又称商青铜兽面具,为中国商代中晚期青铜器,于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造型最奇特、最宏伟壮观、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2][1]
该面具长138厘米,宽85厘米,高66厘米,方阔大面;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两耳阔大而尖凸,上饰卷云纹;前额及两侧共有五个长方形的穿孔。该类纵目面具是三星堆青铜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仅发现于三星堆遗址[3][4][1]
学者普遍认为,青铜纵目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亦有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或联系[kuí]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4]

出土过程

1929年,一位四川广汉农民在修水渠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一个埋藏坑。坑中器物被发掘出土后,流传到市面。[5]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V·H·Donnithorne)敏锐地发现这些器物的不同寻常,并将此事告知了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DavidC·Graham)。1934年春,葛维汉组建考古队,在广汉县县长罗雨苍的主持下,开展了对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此后,抗战爆发,三星堆考古工作长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三星堆考古工作重启。[5]1986年8月下旬,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候,清理二号“祭祀坑”的考古人员在坑的南边发现了一件巨大的青铜器,这个青铜面具也就是青铜纵目面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