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意大利作家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1975年11月2日,在罗马近郊奥斯蒂亚被人杀害。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和电影导演。[1]
青年时期的帕索里尼开始使用弗留利方言进行诗歌创作。该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献给卡萨尔萨的诗篇》(1942)和《青春之巅》(1954)。[2]1961年出版《我的时代的宗教》,该本诗集主要将矛头直指教会。[3]1970年出版《超然与组织》(Trasumanar e organizzar),这是他最后一部公开出版的诗集。[2]帕索里尼不仅进行诗歌创作,还有多部小说问世。50年代初,他先后写了《生活的年轻人》《激动的生活》等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Ragazzi di vita》(生命之子),于 1955 年出版。[4]1959年,出版长篇小说《暴烈的生命》,该小说与之前出版的诗集《葛兰西的骨灰》使他位居最伟大的当代文学家行列。[4]
帕索里尼在创作诗歌、小说的同时,还尝试编剧工作。1954年,参与剧情片《河娘泪》的剧本创作,该影片也是他作为编剧的处女作。1958年3月12日,参与编剧的剧情片《年轻的丈夫们》上映,凭借该片帕索里尼获得第1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5]
他在60年代开始尝试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自己编写剧本、拍摄电影。1961年,开始执导人生中第一部电影《乞丐》(Accattone)。[6]次年,编写并执导电影《罗马妈妈》,该影片1962年提名第27届主竞赛单元-金狮奖[7]1963年,执导影片《罗戈帕格之软奶酪》,在该影片中,将耶稣拍成是吃奶酪噎死的。因此在影片上映后被罗马的检察官没收,并以“亵渎罪"判处帕索里尼四个月监禁。[8]1964年编写并执导影片《马太福音》,该影片荣获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奖。[9]
1966年,帕索里尼编写执导《大鸟和小鸟》,第一次尝试喜剧风格。同年,该影片提名第19届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10]从1969年执导的《美狄亚》之后,[11]帕索里尼下定决心将三部古典名著《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改编成电影。[11]帕索里尼凭借三部影片也获得多项大奖,凭借《十日谈》获得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12],凭借《坎特伯雷故事》获得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3],凭借《一千零一夜》获得第2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14]。1975年,执导电影《萨罗》(《索多玛120天》),该影片是他最后一部影片,在拍摄完成还未上映时就已遇害,时年53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