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聪

中国建筑学家
英若聪,建筑学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要研究和教授建筑史的。

人物经历

英若聪,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英若聪是研究和教授建筑史的,他认为,不能把建筑简单地与艺术划等号;中国的建筑要现代化而不能复古。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当时是梁思成的助教,教师团支部的书记,党组织重要的发展对象,“属于又红又专的那种”。没想到1957年“反右”开始不久,他就被错划成“右派”。

理论观点

建筑与一般的艺术很不一样,它有很多层次,有的是艺术,甚至与雕刻差不多,如纪念碑、凯旋门;有的则不一定是艺术,例如普通的居民住宅。对于建筑,外国与中国在概念上也不一样,在英语中,architecture是具有艺术性的建筑,building则是指一般的建筑。而中文中的“建筑”则没有这种区别,就连街边简陋的小棚,也被称为建筑——违章建筑。英先生认为,建筑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建筑是实用的产品。一点用都没有的建筑是很少的。正由于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在英先生看来,把建筑与其它艺术并列,甚至把艺术家的话硬往建筑上安,这是很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