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学术性文化工程
《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zuǎn]于2004年全面启动。
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编纂工程

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备受海内外学界关注的国家重大项目———清史编纂工程,正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编纂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按照既定规划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人们热切期待着一部能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新编《清史》问世。与之同时,与清史编纂主体工程(按:即新编《清史》) 相配套的基础工程———《文献》、《档案》、《研究》、《编译》、《图录》等丛刊及清史系列丛书,业已编辑出版了大量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原始史料,和多部高水平的国内外研究清史的论著,供清史编纂和清史研究利用与参考。当前的清史编纂工作和清史研究事业之所以呈现如此兴盛的局面,是几代清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结果,尤其与许多前辈史家所作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密不可分。他们或以自己深刻精湛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榛辟莽,开驱先路,为清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或以自己德高望重的声誉和影响,为推动清史编纂纳入国家计划而创建清史研究机构,组织培养研究队伍,奔走呼号,孜孜以求,脚踏实地为清史编纂提上日程而积累条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