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

地震影响强烈程度的宏观尺度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2]其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工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7]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都是描述地震强弱的方法[8],但两者应严格区分。对于某次地震,震级是一个定值,代表着这次地震的大小;而地震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异[9],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受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因素影响。[10]
1564年,地图绘制者盖斯塔尔蒂在标注阿尔卑斯地震的强弱影响时,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加以分档[4],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地震烈度概念的记录。[11]1883年,意大利的罗西和瑞士的弗瑞尔联合发表了罗-弗氏(R-F)地震烈度表,这是第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综合性地震烈度表。[5]世界各地使用的地震烈度表主要有: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12]、修正的麦加利烈度表(MM)、欧洲地震烈度表(EMS-98)、日本地震烈度表(Shindo scale)等。[13]
地震烈度可用于震害的简便估计,是描述地震影响大小的宏观尺度,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工作中的实用参数等。[11]世界各国建立不同的设防标准(烈度区划或地震动参数区划),一般基于设防地震动参数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按照设防地震烈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9]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