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儒斯特角

1815年布儒斯特发现的角
布儒斯特角,又称偏振角(Brewster’s angle),是自然光经电介质界面反射后,反射光为线偏振光所应满足的条件。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D.布儒斯特于1815年发现。自然光在电介质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一般情况下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只有当入射角为某特定角时反射光才是线偏振光,其振动方向与入射面垂直,此特定角称为布儒斯特角或起偏角,用θb表示。此规律称为布儒斯特定律。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反射光与折射光互相垂直。布儒斯特角是以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儒斯特(1781年–1868年)命名的。

介绍

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又称为起偏振角,当入射自然光以此角度射入界面时,反射光是线偏振光,并且与折射光线互相垂直。此角度是以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儒斯特(1781年–1868年)命名的。
自然光在电介质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一般情况下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只有当入射角为某特定角时反射光才是线偏振光,其振动方向与入射面垂直,此特定角称为布儒斯特角或起偏角。此规律称为布儒斯特定律。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反射光与折射光互相垂直。
布儒斯特角产生的本质是由于光和介质相互作用时在该角度激发了光学上的本征共振模式,从而使得能够完全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