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和诗人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全名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修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爱尔兰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2]
1882年,詹姆斯·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郊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因此他从小在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1898年入都柏林大学语文系攻读语言学和古希腊和罗马文学,190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巴黎学医,1903年因母亲病危暂时回到都柏林,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他与诺拉·巴纳克尔相恋,因为无法忍受都柏林庸俗窒息的生活,他们两人到意大利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彻底决裂。他们先后在巴黎、罗马、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瑞士的苏黎士等地停留。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于1914年出版,1916年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他的意识流长篇作品《尤利西斯》于1922年出版。晚年的乔伊斯几乎双目失明,于1939年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乔伊斯迁居苏黎世,1941年1月13日于苏黎世病逝。享年59岁。[4][5][6][7]
詹姆斯·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较早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他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的真正崛起,他的经典著作《尤利西斯》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8]他提出“作者引退论”和“顿悟说”两个重要观点,主张真正的审美情感应该呈静态,即作品中不掺杂自己的情感。他反对小说家迎合大众的口味,强调艺术的自主性。[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