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院落

中国的传统合院式建筑
二进院落是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基本格局之一,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 四合院由一进院落扩展为二进院落时,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障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障墙合拢处设二门,以供出入。[3]
二进院落最早诞生于中国西周时期,中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合院建筑遗迹即为两进院落。[1]汉代以后的魏、晋及南北朝时期,合院式住宅形式逐步成为主流并演变出多种形式,从三面围合到四面围合,口字形的一进院落逐步发展出日字形的二进院落。[4]
合院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原型。二进院落作为合院式建筑形制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5]。二进院落的代表建筑有余叔岩故居[6]故宫景仁宫[7]等。

历史变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传巢氏是人类原始巢的发明者和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巢居又称为“树上居”。随后睡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出穴居。伴随着军事和农业生产扩张,古人的生活居住区域不断扩大,在南方由于气候潮湿,宜居的山洞较少,穴居的居住形式逐渐被巢居而取代,也是“穿斗式”木结构的主要渊源。而北方原始民居从半地穴式发展为地面建筑。夏商时期,民居已初具社会形态,在商代已经逐渐形成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分片聚居的生活形式。周代出现了“前堂后市”的房屋群落形式,这也是合院式住宅建筑的雏形。中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即属于该时期[1]汉代以后的魏、晋及南北朝时期,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发展, 合院式住宅形式因其特有的属性逐步成为主流并演变出多种形式,从三面围合到四面围合,口字形的一进院落逐步发展出日字形的二进院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