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

该条目为不列颠传说中圆桌骑士团的骑士首领
亚瑟王(King Arthur),是传说中古不列颠最富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带领代表了平等和团结的圆桌骑士,被称为“不败之王”(Once and Future King),同时也为“中世纪不列颠传统文学中的核心人物”。[1]
亚瑟王传说最早文字记录来自公元600年左右吟游诗人的诗作,亚瑟作为勇士被称颂。9世纪,《威尔士年鉴》中也有对公元516年亚瑟白顿山战役的描述,亚瑟早期被描述为一个带领同胞抗击侵略者的军事领袖。至中世纪,迫于教会的压力,亚瑟王形象受到神职人员的扭曲。然而,人们按照早期传说口口相传,亚瑟王正义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德《不列颠诸王史》广为流传,亚瑟的形象进而转变为国王。在杰弗里的基础上,法国诸多诗人由此展开创作,融合了法国当时的浪漫风气以及盛行的基督教。代表诗人如克雷蒂安创作了五部骑士文学,使得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进入亚瑟王传说体系,也使亚瑟王传奇逐渐赋有宗教气息。15世纪,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在前人的铺垫下,将亚瑟塑造成一个伟大君主,也集合了之前的传说故事,形成以亚瑟称王、骑士爱情、寻找圣杯以及亚瑟王政权的颠覆为主干的故事体系。12-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尽管有学者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质疑亚瑟王的真实性。然而亚瑟王传奇与当时政治及社会风气高度相符,并没有对其产生过大影响,反而在英国繁荣的维多利亚时期迎来第二次绽放,代表作如斯宾塞的《仙后》等。17世纪,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王朝更迭,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亚瑟王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失去其历史真实性,沦为文学形象。最后一部认为亚瑟王历史真实存在的作品即托马斯·海伍德的《特洛伊到不列颠尼亚》。[6][7][8]
现在人们熟知的亚瑟王传说主要来自15世纪托马斯马洛礼的小说《亚瑟王之死》:在神秘巫师梅林(Melin)的指导下,少年亚瑟从石头中拔出艾克斯卡利伯剑(Excalibur)而称王。亚瑟在继位后大刀阔斧的解决了内忧外患。在人生得意之际,迎娶了罗马贵族之女桂妮维娅(Guinevere)。由于亚瑟气势逼人,罗马帝国开始忌惮这位少年英雄,警告不列颠需向罗马帝国进贡。在众人的支持下,亚瑟向罗马帝国宣战,虽然不列颠军队在亚瑟的带领下英勇无畏,不列颠最终获胜。然战况惨烈,双方皆损失惨重,不少领袖命丧于此。亚瑟王最终也以悲壮的结局告终,在其征战时,骑士莫德雷德自戴王冠,颠覆政权,欲与王后通奸亚瑟知情后赶回,与莫德雷德的最后一战使得亚瑟受致命伤而陨落。[9][10]
亚瑟王传说体系庞大,不仅涉及亚瑟王的生平,也催生了如圣杯圆桌骑士等文化符号,同时集理想化的骑士道、宗教神秘色彩以及浪漫主义为一体,被西方称为“永恒的传说”。亚瑟王传说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写作蓝本,也为艺术、影视界提供了创作素材。[11][12][13]

基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