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

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二级陆军上将
于学忠(1890年11月19日—1964年9月22日),字孝侯,山东蓬莱人,抗日爱国将领、二级陆军上将。[1] [2]
于学忠出生于中下级军官家庭,其父于文孚,为北洋毅军宋庆部马三元帮统。于学忠在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1911年投身军旅,入北洋武卫左军任排长、连长等职,1921年秋川鄂战起,他受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旅长、师长,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1926年吴佩孚兵败后于学忠离开军队,返回故里,不久投张作霖部,1928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 1930年9月受命率第1军由沈阳出发进驻北平,任平津卫戍司令。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后,任河北省主席兼第51军军长,移师天津。后调任甘肃省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时,支持张学良,同时发动“兰州事变”策应,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张学良被扣押后,四次面见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后,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任鲁苏战区总司令(当时山东、南京已沦陷),与八路军合作抗战。次年,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所部被汤恩伯接管,失去军权。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已不问政事。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他隐居重庆乡间未出。[3][4][2][5][6]
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先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1][2]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评价于学忠时认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将永垂史册。[7]开国中将万毅表示,于学忠本质上是想抗日的,在民族气节上是无可怀疑的。[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