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英文costume play的简写,日文コスプレ,costume的意思是“(某地或某历史时期的)服装”以及“(戏剧或电影的)戏装,服装”;play的意思是“扮角色,扮演,表演”,[4]因此它经常被译作“服装扮演”或“扮装游戏”,人们也习惯简称其为Cos,具体指的是借助相同或相似的服装、造型,以及动作、道具和情节,模仿已有角色及其角色环境,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的文化娱乐活动。[1] cosplay活动的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但现代意义上的cosplay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末期沃尔特·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卡通形象,直到1955年末期,日本国内出现最早的cosplay现象,[3][5]cosplay之后在日本真正繁荣发展。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日本的ACG经历了探索和成长期之后,日本的cosplay拓展了参与者的年龄层次和群体数量,[3]作为附属文化的cosplay才逐渐进入一个初创及逐渐发展的阶段。1993年,cosplay文化传入中国香港,最早是在一个文化展览会中,同人组织“四百尺”租用展位出售其团员的漫画,并在会场穿上《银河英雄传说》中同盟军的制服以引人观看。[6]1995年8月27日,中国台湾高雄的SAGA WORLD一楼举办了台湾最早的cosplay活动,而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的漫画展上才零星出现cosplay,且在2000年8月成功举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届cosplay大赛。[3]近几年漫展以及同人会展较为繁荣,每年四五月的杭州国际动漫节、七月的ChinaJoy Cosplay嘉年华、十月的广州金龙奖都是国内大型的cosplay盛典。[7] cosplay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在综合动漫展中特定环节的演出;专门的cosplay嘉年华;由某组织策划的cosplayer自由活动,选择合适的景点,以摄影为主,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3]一个相对完整的Cosplay一般需要经历前期(准备阶段)、中期(扮演阶段)以及后期(加工制作)这三个阶段,[8]而出于安全和表演效果的考量,cosplay活动一般在封闭的室内场馆举行,而且人群以时间充裕的学生为主,他们主要参与ACG cosplay、演艺cosplay、拟人型和原创cosplay等类型的角色扮演。[3]学者骆毅评价:“cosplay是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个亮点,但其文化根源却十分悠久,是古代扮装文化的一种新兴形态。它以绚丽的舞台、华美的扮装、个性的表演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cosplay集青少年自我展现的渴望、标新立异的诉求及对理想状态的追求等于一体,既是青春的狂欢,也是身体的延伸。”[3]但cosplay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较复杂,应该加以辨别。[9] 涵义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简写,动词Cos。 Cosplay一般有两种中文译法:一是指角色扮演,这是出自台湾的最早中文译法,但这种译法与游戏中Role Play Game(RPG)同为角色扮演之意 ,为避免雷同,因此又出现了另一种译法,即服饰装扮,它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装等来扮演ACG(Anime Comic Game) 中的角色或是一些日本视觉系乐队以及电影中的某些人物,此外也可是自我原创造型。简而言之即游戏、动漫、视觉、原创的真人秀。参加cosplay的人一般称coser或cosplaye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