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机

卡尔逊依据半导体光导电性等发明的机械
影印机是根据半导体的光导电性、物质间的摩擦生电等原理而设计的,发明人卡尔逊巧妙地结合这些似乎不相干的原理,居然发展为影响近代文明深远的新技术。虽然影印机仍在逐年改进,但是基本步骤仍然类似四十年前卡尔逊的设计。

影印机历史

影印机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它的操作原理是很有趣的。在本文中,我们较为仔细深讨影印机的基本原理,但是仍然省略它许多机械设计上的细节。
影印机是在1938年就由卡尔逊(C.Carlson)和他合作人科尼(O.Kornei)发展出来的。数十年来,虽然影印机有多方面的改进,但是现代影印机的几个基本步骤仍然脱离不了卡尔逊当初的构想。其方法是将影像照光後,投射于光导电体(photoconductor)上而形成一带电荷的潜像(latent image),再用具相反电荷的色粒(troner),即俗称碳粉,使其显影,然後将这些成像的色粒转移并定影于白纸上。1938年十月二十二日,卡尔逊和助手首次在纽约证实了这个构想是可行。他们以硫作为光导体,涂布在锌板上,在暗室中以手帕摩擦硫的表面使带电,将一块玻璃板用墨水写上「10-22-38 Astoria」几个字,置于硫黄板上,放在白热灯下曝光。这时字迹已在硫黄上形成带电荷的潜像。然後在硫黄上洒一层一种石松属植物的花粉,再小心地将不带电处所不吸附的花粉去除,此时硫黄层上由花粉形成的字型清晰可见,最后将字型转移到蜡纸上,加热而完成定影手续(见图一)。
大部分的公司对这个实验结果并不重视,直到1946年一个非商业性的研究机构──巴特莱纪念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开始发展这种干印技术,隔年该所与Haloid公司(即后来的Xerox全录公司)订约研究制造影印机。此后影印技术不断发展,今日这种乾式的影印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各办公室及图书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