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
1
6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2]),全称“唐代彩釉陶器”[1],盛行于唐朝时期,属于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多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5]。唐三彩的出土地域较为辽阔,以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故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3][6]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和南北朝的多釉色陶的双重基础上创新演变出来的新品种[7],其具体诞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对有纪年的唐墓考察发现,唐三彩器应兴起于唐高宗时期[8]。初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类型也比较少。[6]盛唐时期,唐三彩的烧制进入了高峰期,制作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上乘,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晚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与发展出现了衰退现象,[9]不仅制作范围越来越小,制作工艺也略显粗糙。唐朝结束之后,唐三彩的制作不复往日,只有北方部分地区继续制作唐三彩,但这些地区的工艺水平相对较低。[6][4]
唐三彩烧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需要二次烧成,即首先在1000℃~1100℃左右的窑炉中进行高温素烧,待素胎烧结,均匀施以彩釉后,再入窑进行二次焙烧,釉烧温度一般在800℃左右。[10]釉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釉色自行向四周扩散流淌、相互浸润,形成斑驳淋漓、绚丽多姿的色彩效果。[4][11]烧制完成后,再进行如人物面部、足部等部位的局部彩绘,但唐代的三彩器物也有不经过上釉、二次低温烧造,而是素胎烧造后直接彩绘的,一般称之为彩绘唐三彩。[12]
唐三彩标志着陶瓷烧制技艺从单色到多色的进一步突破,是唐代手工业方面的一项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代表性艺术产物。[5][3][13][14]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2009年,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14]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