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

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体育项目
蹴鞠是中国古代踢球之称,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蹋”是用脚踢的意思,“鞠”为外面包裹皮革,里面填上米糠、毛发、羽毛等物的球。[1]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2]关于蹴鞠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战国策齐策》,称“蹋鞠”。“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所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a][1][3]
汉代刘向别录》记载:“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遗址发现的帛书《十大经·正乱》也记载了黄帝发明蹴鞠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蹴鞠运动风行,尤其以山东淄博临淄地区为盛。汉代时蹴鞠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表演性和竞赛性蹴鞠[1],同时蹴鞠还是汉代的一项军事训练内容。蹴鞠到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不仅出现了蹴鞠组织,更有专门从事蹴鞠的艺人,规则、场地、设施等也更为完善。这一时期妇女也加入这项运动之中,关于蹴鞠的诗词也屡见不鲜。唐代的蹴鞠较前代比,所用的皮球由之前的四瓣改为八瓣,球体比之前要圆;球心也由之前的实心球改为皮气球。唐代起更不断向日本高丽法国英国等世界各国传播。[4]宋代的蹴鞠更为注重技巧,衍生出了花法蹴鞠。[5]所用皮球由唐代的八瓣改为十二瓣,球体更圆。[6]元代蹴鞠运动由官办转为民间,逐渐成为民间的纯娱乐性的文化活动。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严禁军人蹴鞠,但民间依然盛行。清朝入关后,对蹴鞠实行了禁止政策,到乾隆皇帝时期更直接明令禁止,民间的蹴鞠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此走向沉寂、没落。[7]
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礼”蹴鞠也时常出现在重要国际外交场合。[2][8]2006年德国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都有蹴鞠的身影。[9]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蹴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卡塔尔亮相,向世界球迷展示中国蹴鞠文化。[10]

历史沿革

上古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