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
1
2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8],2020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境内毛南族人口为124092人。[3]毛南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带等地,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9]民族语言为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水语支。[1]
毛南族起源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是由骆越、僚人、伶人、佯[guāng]人、苦亻卖伶等民族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2]唐代,毛南族先民开始在环江地区活动。[10]宋代开始毛南族地区的官方劝民农桑、鼓励屯田并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毛南族农业水平的发展;但宋朝朝廷以蛮夷滋事为由派兵至毛南族地区进行镇压,引起了毛南族人民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多次联合反抗。明清时期,毛南族聚居的庆远府出产的苎麻布、赤麻布、毛南族竹笠等手工制品广受欢迎;民间开矿炼锡技术逐渐成熟;同时也促进了毛南族人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汉族的贸易往来,毛南族商业有所发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毛南族人参加太平天国军以反抗当地地主豪绅的压迫。抗日战争中,毛南族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抵抗日军侵略。解放后,毛南族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军事剿匪运动。[11][2][12][13][14]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毛南族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族称改为“毛南族”;1990年7月27日贵州毛南族被正式确认为“毛南族”。[2]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毛南族人民生活情况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在毛南族聚居区域内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有效推进了毛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15]
毛南族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其主要信仰为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受道教影响明显。[4]其民族聚居地区有独特的社会组织“隆款”、学董等。[2]毛南族的风俗习惯受周边壮族汉族影响明显,居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石楼”[16],喜食酸食和腌制食物。[7]民族特色节日有放鸟飞分龙节火把节、迎春节,其中分龙节被列入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17][5]毛南族民族歌舞、毛南戏独具特色,石刻和编织技艺精湛,毛南族传统的花竹帽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

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