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

日本帝国时期军衔
大佐为日军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军军衔,在自卫队时期改成一等佐。[1][2][3]
1868年6月11日,日本引入了军官等级制度。[4]1870年10月12日,陆军设立了佐尉官和曹长官,大佐位于正五位。1871年9月24日,日本将官阶改定为15等,大佐为第五等。两年后,大佐改为第四等。1886年3月9日,大佐改为奏任一等。[5]1891年3月20日,日本再次修改陆军官制,大佐为各兵科佐官(上长官)。同年11月14日,日本将高级官员的官职分为10个等级,大佐为奏任四等。[6]次年11月12日,大佐改为奏任三等。[7]1902年2月1日,大佐为陆军一等监督。[8][9]1917年8月1日,日本各兵科尉官(士官)的栏目中添加了陆军各兵准尉,大佐为奏任三等。[10]1947年,日本废止陆军刑法,同时废止了陆军武官的官等以及陆军士兵的等级,大佐一职暂时撤销。[2]1954年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撤销保安厅,建立海陆空自卫队,大佐改一等佐。[3]
通常情况下,大佐担任步兵联队长这一职务。步兵联队是日本军队的基本独立作战单位。一个标准的日本军队步兵联队由54人的指挥部、121人的运输队(包括马车、骡马和马匹)、联队部以及直属各中队的一天食物供给和野战厨房的配给,还包括81人的弹药队,下辖三个约1000人的步兵大队。[11]

创设背景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日本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中,军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者高广东认为大村益次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兵制五大纲目》,勾画了日本未来军事改革的基本方向。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军事制度,统一了兵权,建立了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常备军。随着时间的推移,陆海军省和参谋本部等机构相继成立,形成了日本现代军队的雏形。在1889年的改革中,日本更加强调国民皆兵的原则,实行了现役3年、预备役4年、后备役5年的兵役制度,军事领导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