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

山野丛林中求生
野外生存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的区域,在没有外部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下,个人或小集体靠自己的努力,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与方法。[2]
野外生存是人在野外人迹罕至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维系生命存在的行为。野外生存行为根据发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被动性野外生存活动和主动性野外生存活动两种。[2]野外生存准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少量、简易和保证。少量是指尽可能地少带,能不带的就不带;简易是指携带方便但功能多样的物资;保证是指需要的物资一定不能少带,如粮食、工具等。[3]
野外生存最先出现在部队里,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和失事的空勤人员,在孤立无援的敌后或生疏的荒野丛林和孤岛上,在仪器断绝的情况下,需要自下而上的野外生存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项技能逐步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4]野外生存还用来训练研究航天员的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5]

历史沿革

现代野外生存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outward bound(户外训练)运动,1941年库尔特·汉恩在英国威尔士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轮船触礁后的生存能力,这些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士兵在野战或困境中的生存能力,更能有效地在体力、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提升士兵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