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风雨桥

侗族的传统桥梁建筑形式
侗族风雨桥,又名凉桥、花桥回龙桥[1][2]现存约有400多座,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居住区。[3]
现存的大型风雨桥[a]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多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5]风雨桥大多选址在村寨的水口处,[6][4]将亭与廊结合在一起,采用叠顶方式形成规整的塔状;[7]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是杉木构成,只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将木料固定,整座桥不用一根钉子。[4]侗族人来说,风雨桥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承载了侗族人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风雨桥可以护佑村寨兴旺、村民健康,还可以招财进宝。[8]
风雨桥是建筑与桥梁的完美结合,集桥、亭、塔、廊四者于一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榫卯结构桥梁的精髓。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9]侗族的风雨桥也是侗族的关键符号,[10]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均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9]

名称由来

侗族的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侗寨大多修建在河溪两旁,临水而居。因此,凡是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有桥,许多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遮风挡雨,所以被称作“风雨桥”;[11]桥上设有扶手和长凳,可以让行人乘凉小憩,又被称为 “凉桥”;桥身漆彩雕画,也被称作“花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