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

建筑结构中混合结构的一种
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用砖和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承重结构,通常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5]
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是由泥土和沙子混合后经过晒干或烘烤制成的,中国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发明了砖,随着制砖技术的逐渐成熟,砖广泛应用与建筑行业。[6]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也发明了红砖,现存的欧洲古典建筑都有红砖的影子[7][8]。在1824 年,英国人发明了水泥,混凝土开始大量使用。十九世纪水泥传入中国,随后钢筋水泥土建筑也随之出现,中国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大楼[9][10]。随着砖与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砖混结构建筑迅速兴起。[11]后因其稳定性和实用性较差,不符合现代建筑高层多层的特点而在部分领域应用上逐渐被淘汰。[5]特别是在高层多层建筑上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代替[12][13]。但砖混结构具有原料易得,造价低,施工难度小但承重能力、稳定性、抗震能力弱等特点,因此砖混结构适用于低层或多层的建筑,且多用于农村自建房。[14][5]
砖混结构的代表性建筑有:万荣县博物馆、阳明园、东北大学旧址、偏锋画廊等。[1][2][3][4]

历史沿革

砖头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大约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古埃及人使用的砖头叫做“土坯砖”,它是由泥土和沙子混合而成的,然后经过晒干或烘烤而成。到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埃及人发明了一种烧制砖头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陶器制造术”,也更适合建造大型建筑物,如金字塔、神庙和陵墓。此后,砖头成为了建筑业中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头来建造大型建筑物。在中世纪欧洲,砖头又开始流行起来,因为石头比较昂贵,而砖头则可以用廉价的材料制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