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

出土于成都的战国晚期至汉代的石刻犀牛
1
2
石犀,也称石犀牛、[2]天府石犀,并被市民们称为“萌牛牛”。[3]石犀首先于1973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建筑工地上发现,受技术限制直到2012年才出土,后经过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现藏于成都博物馆。[1][3]
石犀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为红砂石质,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整体风格粗犷古朴。[1][3]专家学者推测,其为战国晚期至汉代的石刻,[4]也有学者认为这件石犀是秦汉时代的仿制品[5]
石犀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作为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与《蜀王本纪》中“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的记载相互印证,可以推测其与李冰治水、蜀地的灵犀信仰有关;还与《华阳国志》有关秦在成都大城“营广府舍”的记载吻合,从侧面印证了成都城址中心连续2300多年的史实,阐释了天府之国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艺术研究价值。[1][3][6][7]

文物概况

石犀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为红砂石质,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石刻形似犀牛,作站立状,头部略呈圆锥形,五官清晰,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臀部左侧刻有符号但未能识别。[1][3][8]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件石犀可能与治水有关,反映了当时与水利紧密关联的立石习俗与仪式。有学者认为,类似石人、石兽被用作观测水文、水位的标尺。石犀还可能与蜀地的灵犀信仰有关,成都平原在三四千年前气候温暖湿润,古生物学家认为这里曾有犀牛生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