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

大西将领,参与南明抗清事业
孙可望(?—1660),原名可旺,小字旺儿,张献忠义子,陕西米脂人[a],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将领之一,进入云南后自称平东王。不久加入南明势力,先后自称秦王、秦国主,为南明重要权臣。最后降清,受封义王。[2][4]
孙可望出生贫困农家,从事为人驾车的工作,后因对官员审判的不满而出走河南,于不久加入了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被赐“张”姓。[2][3]孙可望在张献忠军中作战勇猛,表现突出,遂为张献忠器重,被其收为养子,在明崇祯十一年至十七年之间先后封平东将军,为诸将之首;入蜀后,为智勇伯,挂平南监军印,加太子太傅,节制朝中文武百官。[5]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死后,孙可望等奉其遗训进入云贵地区,平定了沙定洲之乱,在云南建立起“国主”政权,联明抗清。但由于南明官员对孙可望的轻视,两者间展开了为时三年的“胁改秦封”斗争。[2][6]永历六年(1652年)四月,孙可望在挟持永历帝后欲谋划独立称帝,但受到义弟李定国等人的不满,南明抗清事业亦因此受到影响。[7]永历十一年(1657年)七月,孙可望反叛南明,并被李定国战败。同年十月,孙可望投降清朝,被清廷封为义王,由此开始与李定国等抗清势力为敌。[8][9][10]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孙可望因放债取利等事主动辞去官爵,被顺治皇帝婉拒。顺治十七年(1660年)孙可望死[b],清廷上谥号曰“恪顺”,而爵位于此后逐步降格,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不再袭封。[11][12]
孙可望早年发迹于农民起义军,后称王并治理地方。孙可望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土司,建立西南抗清基地,[13]联合南明抗清事业,如此现代历史学家钱海岳先生认为他“人多智计,颇知书”,同时指出孙可望的投降使得南明抗清事业陷入被动,抗清士气遭到打击,加速了南明的灭亡;[2]而另一位历史学者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肯定了孙可望在云南的功绩,对其实行的安民举措进行详述。[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