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

历史事件
盘庚迁殷(King Pangeng Moving Capital to Yin)是约公元前13世纪,中国商代第二十位国王盘庚把王朝都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事件,即通过迁都来稳定商王朝统治的措施。[1][2]
盘庚是祖丁的儿子和阳甲的弟弟,第十九位商王。在商朝的历史中,商人曾多次迁徙。据《尚书·盘庚》及《尚书序》记载,商朝在灭夏之前已经迁徙过八次,从商汤至盘庚又迁徙过五次。盘庚即位后,定都于殷,此后直至纣亡国,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迁都过。在迁殷之后,商王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记·殷本纪》记载:“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在盘庚的领导下,商朝社会得到了稳定和发展。[1]
关于商前期先公先王们屡迁的原因,以及盘庚之后不再迁都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包括“去奢行俭说”“游牧行国说”“水患说”“游农说”“政治斗争说”“军事原因说”和“圣都与俗都说”等。然而,这些观点都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推测,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确切结论。[1]

历史背景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但也有许多王朝曾迁移都城,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商族在盘庚以前,是经常迁徙流动的,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尚书·盘庚篇》说:“视民利用迁”。“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等等。说明迁徙的原因是为了民众躲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