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病毒

一种无囊膜,单链,DNA病毒
细小病毒是一种无囊膜,单链,DNA病毒。可通过较小的抗原转移与自然突变而感染犬科动物
犬细小病(CPV)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幼犬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有两种表现型,出血性肠炎型以剧烈的呕吐、出血性肠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心肌炎型则以突然死亡为特征。无论哪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均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传染性强为特点

研究历史

1977年,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最先从患出血性肠炎的犬粪便中分离得到该病毒,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均有此病发生的报道。1982年,我国梁士哲等最早报道了类似CPV(Canine Parvovirus)所致的犬出血性肠炎;1983年,徐汉坤等正式确认本病的流行。犬细小病毒的发现只有30年的时间,但该病毒对犬的感染危害严重,世界各国对该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疫病的防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病毒粒子无囊膜,CP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酒精乙醚氯仿有抵抗性,对温度也有一定耐受性。65 ℃、30 秒而不失其感染性,低温长期存放对其感染性并无明显影响。在4 ℃~10 ℃存活6个月,37 ℃存活2周,56 ℃存活24 小时,80 ℃存活15 秒,在室温下保存3 个月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对CPV最有效的消毒剂福尔马林β-丙内酯次氯酸钠氧化剂等。此外,紫外线也能使其失活。如果将含毒粪便和肠管冷藏于低温环境,其感染性可长期保持。犬细小病毒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多见。带病毒的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犬的呕吐物,粪便,尿液均含有大量病毒。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无免疫力的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而被传染,后者是无免疫力的健康犬食入了被污染的水,饲料等被传染。本病主要侵害半岁以内的幼犬,特别是三个月以内的幼犬,一旦感染本病50%以上为胃肠炎和心肌炎混合型,死亡率高达80%以上,有时其感染率可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