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佛教用语之一
我执(梵文:a^tma-gra^ha),佛教用语,又作人执、生执,亦名“我见”“身见”。执着实我之意。出自《俱舍论》《成唯识论》等佛教经典,依缘起可分为人我执、法我执,依内容可分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人我执生烦恼障,法我执生所知障。俱生我执,为先天性之我执;分别我执,则为后天所起之我执。[2][1][3]
佛教认为,我执是由于众生不理解诸法性空而产生的。诸法性空是指,所谓的“我”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幻相,并不真实存在,然而人们不明此理,认为有“我”可供执着,于是产生种种颠倒妄见。因为我执的存在,人们将自我与他人对立,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厌恶造种种业,并由此产生贪婪、傲慢、欲望等种种围绕“我”而起的过失烦恼。[3]
我执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概念的影响很大,在不同的佛学门派中都蕴含着一条以破除我执、达到最终解脱为目的的思想脉络。原始佛教注重“无我”的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十分重视禅定,解脱论从“人无我”发展到“法无我”;大乘佛教中,中观派直观一切法本空、清净而入于涅[pán],瑜伽行派则通过“无我唯法论”,提出破(我)执证真(如),破除掉对虚幻之我的执着,而抵达终极的真实。[4]

定义与出处

“我执”指对“我”的执着,出自《俱舍论[a]成唯识论[b]佛教经典。这一佛教的重要概念,由《俱舍论》作者、公元4世纪末的印度佛教论师世亲所提出。世亲认为,众生认为自身形体与种种感受是我,而实无我可执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由因缘和合而成,故假而不真。因此需要破除我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