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

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虫洞(Wormhole)是宇宙当中可能存在的,用来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一种狭窄的隧道,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它能扭曲空间,是连接时空隧道的捷径。[1][2]
虫洞最早是起源于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当时在广义相对论发表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就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里发现了一个解,也就是著名的史瓦西解。同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Fudwig Flamm)对史瓦西的数学推导过程进行了重新诠释,揭示出了它的虫洞本质。193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他的助手纳森·罗森(Nathan Rosen)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研究黑洞,首次提出了“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概念。他们所描述的这个桥并非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连接了时空中两个不同区域的通道。到上世纪50年代时,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ohn Wheeler)最终将这座奇幻的桥命名为“虫洞”,但是虫洞是否真实存在,却一直没有获得可靠的理论支持。[3][4]
1963年,数学家罗伊•克尔提出一个假说,他认为,如果恒星在死亡的时候保持一种旋转状态,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动态黑洞。如果有物质突破黑洞中心,就会进入镜像宇宙,这一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一次时空穿越。克尔的假说让虫洞的存在重新获得部分理论上的支持。198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索恩等人,对虫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虫洞不同于黑洞的只进不出,而是两端皆可出入,旅行者在洞内仅受到一般的加速度,不会受到巨大的拉力差影响。[5][4]
科学家将虫洞分为两种类型,一 类是可通过的“洛伦兹虫洞”,另一类是可瞬时通过的“欧几里德虫洞”。研究表明,“洛伦兹虫洞”可能一直存在于黑洞中或其他地方,而“欧几里德虫洞”是瞬间存在的。虫洞在性质上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虫洞是空间隧道;第二种观点认为虫洞是链接黑洞和白洞的连接通道;第三种观点认为,虫洞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时间隧道。第四种说法认为虫洞是由于固定方式受力而产生的空间搬运。与虫洞理论联系密切的相关理论有相对论量子纠缠理论以及黑洞与白洞的理论。[6][7]
尽管广义相对论允许虫洞的存在,但截至2023年10月,物理学家还从未在宇宙中观测到虫洞。而且,与科幻电影中看到的虫洞不同,根据广义相对论,虫洞是不可穿越的——这意味着物体不能通过虫洞。然而在理论上,具有负能量密度和负压奇异物质可以打开虫洞,并使虫洞变得可穿越。[3]近些年的物理研究认为,可能存在被现有物理所允许的人类能够进入的虫洞,中国科学家团队从膜宇宙的角度探讨构建构建“类虫洞”的可能性及方法,为可穿越虫洞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2022年美国科学家利用量子计算机首次模拟出全息虫洞。[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