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

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
榛蘑是一种野生食用真菌,其基源植物为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假蜜环菌属(Armillariella)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的子实体,别名栎蘑[1][4]。榛蘑广泛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等地。野生榛蘑在夏秋季多分布于海拔450-650米的山区林地,生长地为多种乔木树干基部,在根部或倒木、清林细杂木堆上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榛蘑也有生长[1][2][3]。榛蘑的菌丝和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其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6-28℃,菌索生长的最适温度26-28℃,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14-20℃。榛蘑菌索适宜生长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中[5]
榛蘑呈伞形,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淡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菌盖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圆柱形,稍弯曲,有纵条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白色,着生在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1]
榛蘑口感香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尼古丁酸、钙、铁、锌、[]等多种营养成分,在中国东北林区被誉为蘑中“珍品”,可清炖、红烧、煮汤[2][6]。此外,据中国药用典籍 《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榛蘑可入药,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作用[7]
榛蘑常腐生在林区的土壤、伐桩及枯枝上,会产生的大量担孢子,成熟后会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林木伐桩上,萌发成菌丝体。在生长发育后,产生近似黑色的菌索,最终引发林木根朽病,导致林木枯萎死亡。可通过合理的营林措施、挖隔离沟、喷施化学药剂等方法防治根朽病发生[8]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