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调

以商丘为流行中心的豫剧支派
豫东调,又名下路调、东路梆子,是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一带,流行于河南永城、松城、夏邑宁陵曹县、菏泽(鲁西南)一带八地区(老艺人称为外八处)。一般认为其发源于豫剧四大流派之一的祥符调。[2][1]
豫东调活泼、明快、乖巧,富于变化,在唱法上喜欢用叠句、闪板、偷字、加衬等。“豫东调”在形成伊始多数是由男演员进行表演,在艺术唱腔上,却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女儿腔”。[3]豫东调的女声与男声音乐唱腔非常有特色,女声以活泼、明快、乖巧、花俏为特征,男声则以高亢、激越、粗犷、奔放为基调。[1]代表人物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代表作品有《白玉杯》《铡美案》《下陈州》《穆桂英挂帅》《五凤岭》。[4][5][6]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化事业关注程度提高,投入增加,使豫东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4]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东调作为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开始受到政策保护。[7]2014年河南省豫东调研讨暨商丘市豫剧院65年成果展在宋城影剧院举行。[8]2023年,为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戏曲艺术,菏泽市豫东调传承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省菏泽市盛世梨园剧场举行。[9]

命名由来

豫东调作为一个明确的术语,最早见于1948年5月26日《中国时报》的一篇文章。然而该文虽然提及豫东调这个术语,却并未对其有所解释或阐述。1951年,《戏剧新报》刊发魏镇清《谈河南梆子戏》一文,文中较为清晰明确地指出了豫东调的内涵:“河南的地方戏是随着逾域方言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发展,计豫西的西府调、曲子,南阳、西平的南阳调,开封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学界对于其外延和内涵仍然有所争论,但是对于豫东调这个术语,人们却逐渐接受并相沿成习,豫东调也逐渐成为以商丘为中心的豫剧豫东风格流派的统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