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步动物门

一类微小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缓步动物门(拉丁学名:Tardigrada),也称为水熊虫或苔藓仔猪,属于缓步动物门的1000多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它们被认为是节肢动物(例如昆虫、甲壳类动物)的近亲[2]
缓步动物体长从0.05到1.2毫米不等,通常不超过1毫米,[3]身体两侧对称,有4对肢,每对肢的末端有锐爪,爪的数量和形状因物种而异。身体分为4节,覆盖角质层或角质化背甲。有发达真体腔,但缺乏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拥有发达肌肉、完善的生殖、消化、神经和排泄系统,排泄器官是马氏管细胞数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不变。缓步动物口器由口管、口针、针托、吸咽和内部的大板组成。[1]缓步动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栖息地:潮湿的苔藓开花植物、沙子、淡水和海洋。在适应这种广泛的外部条件的过程中,进化出了大量的属和物种。[2]
在恶劣环境下,缓步动物能进入“隐生”的假死状态,身体干燥成一个似乎没有生命的球状,新陈代谢减缓至正常速率的0.01%。它们可以在这种状态下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此外,缓步动物在隐生状态下很容易通过风和水传播。[2]

发现

缓步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6亿年,比恐龙早了大约4亿年。[4]缓步动物于1773年由德国动物学家约翰·奥古斯特·以法莲·戈兹(German zoologist Johann August Ephraim Goeze)发现,他称它们为“小水熊虫”。1774年,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大学物理学教授Bonaventura Corti报告了缓步动物的惊人特性:在干燥环境下,这些生物失去水分后能暂时存活,环境恢复后能快速恢复生活状态。[5]1776年,意大利生物学家拉扎罗·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根据卡尔顿学院(SERC)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说法,将他们命名为“Tardigrada”或“慢步”,因为他们的步态。[3]直至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GRahm的实验证实缓步动物能在绝对零度下发生“起死回生”,证明了在极端环境下其新陈代谢停止。1922年,鲍曼从形态学和生理学角度再次研究了缓步动物的隐生现象,支持了GRahm的观点。20世纪不断有新的缓步动物属被命名,分类学上进展迅猛。例如,瑞驰特斯在德国、中欧、南极洲澳大利亚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南美洲发现了不同种类,S. Murray在苏格兰、北极地区、南非和南美洲发现了18个种类。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FRichters和苏格兰海洋学家James Murray在缓步动物分类上做出了重要工作。基于前人工作,Ermst Marcus将缓步动物划分为节动物门下的一个纲,包括真缓步目和异缓步目,后者又分为节缓步科和棘甲熊虫科。[5]全球已发现的缓步动物种类约为1000种,而中国目前仅发现了2纲、17属、约63种,其中外国学者贡献了35种发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