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

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
声波(英文:Infrasonic Wave)是指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1]人耳对次声波基本上没有感受,但是某些动物如大象、鲸和老虎等可以感受及使用次声波。[3][6][7]次声波可以来源于自然,也可以源于人工制造。[8][9]次声波具有来源广、穿透力强、传播远,可与物体发生共振等特点。[3]
次声波可以用于预测自然灾害,探测气象过程,人体器官检查,海难救援,以及用于次声波武器等。[3][4]不过,某些频率的次声波会引起人体器官、组织的共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4][5]

历史

1855年2月28日,英国船马拉顿号(Maradon)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国徒瑞姆斯·切斯捷尔号(Thurems Chestil)船。美国船风帆垂落,船只完好,却空无一人。船上货物如故,食物、淡水充足,没有任何搏斗和暴力的迹象,找不到航海日记和罗盘。后来证实,该船无一人生还。[10]1881年英炮舰爱伦·奥斯汀号(Alan Austin)、1921年美哈特勃斯(Hartburg)海洋救生站值班人员均发现过类似的无人船[10]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船员的死亡是海洋产生的次声波所导致的。[10]
早在19世纪,人们就记录到自然界中一些偶发事件所发生的次声波。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Krakatau)火山突然大爆发,它产生的次声波被传播了十几万千米,这是有史以来罕见的强大次声源,当时曾用简单的微气压计记录到这一事实。[8][9]1908年,落到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中的一颗特大陨石发生了大爆炸,当时也产生了很强的次声波,在几万千米远处,用气压计还记录到了它的波列。[9]但由于通常的次声能量较小,且接收技术落后,故长期以来得不到多大进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