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

洞螈科洞螈属下的唯一物种
洞螈(学名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洞螈属物种[3],是欧洲唯一的穴居脊椎动物[7]。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约8万~20万年前就建立了洞穴栖息地[8][5]。野生洞螈的寿命可达100年以上[1],并且没有任何衰老迹象[5],是欧洲斯洛文尼亚的国宝[1]
洞螈很难区分两性,仅是雌性的体型比雄性略大[1]。其身体细长,躯干呈圆柱形[4],体长20~30厘米[1],体重15~20克[5],具有黑色和白色两个亚种[2][8]。常栖息于洞穴入口处以及地表以下300米以上的位置[1][2],从而出现了视力退化的特征[5],因此又名为“盲螈”[4]。洞螈是食虫动物,主要捕食昆虫幼虫蠕虫、小鱼等[6],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长达十年[7]。洞螈在活动时可使用鳃和外皮进行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会利用肺部呼吸[6]。洞螈还具有发达的非视觉感官系统[7],以便在黑暗的栖息地中生活、定位,例如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和电敏感受器等[6]
洞螈的种群数量趋于下降、种群密度严重分散[2],分布于欧洲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最北至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北部,南至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1][2]。2022年3月31日,洞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定级为易危(VU)物种[2]。洞螈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在欧洲部分地区洞螈栖息地还是热门生态旅游景点,洞螈也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常被用作于无光环境中感官进化的模型[1]

命名与分类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