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

二战时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要塞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标高100到150米的完达山余脉丘陵中,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与俄罗斯的伊曼市隔江相望。伊曼又是前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工业重地伯力和海参威的中心以及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因此虎头镇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日军在此修建要塞,既可以长期霸占中国,也可以进攻苏联[2][4][5][6][7][8][9][10][11][12][13]
1934年,日本关东军驱使中国劳工开始修筑虎头要塞。主阵地是猛虎山,它由中、东、西猛虎山的三个丘陵组成,其余四个阵地分别是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和虎啸山阵地。日军以中猛虎山为中心修建地下工事,由山底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达8千米,之后又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啸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网络。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浴室、粮库、弹药库和发电所等,生活设施和电气设施一应俱全。1939年,虎头要塞工事基本完工。总耗时六年,投入了数亿资金,期间日军强征中国劳工10余万。1939年到1940年,日军组建了虎头要塞守备队,下辖炮兵队、工兵队、步兵队、榴弹炮中队等,共计8000余人。1941年,日本关东军为了配合法西斯德国发动的对苏战争,增加守备队员至1.2万人,当时的虎头要塞有永备火力点、列车炮、高射炮,以及10厘米、30厘米、41厘米等口径不一的榴弹炮等。因其牢固程度、完备程度、现代化程度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最,日本关东军也称其为“东方马其诺防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之后双方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斗争,最终苏军于8月26日彻底攻破虎头要塞。因虎头要塞之战比日本投降的时间晚了11天,虎头要塞也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终结地”。[2][4][5][6][7][8][9][10][11][12][13][14][15][16]
1991年,虎头要塞遗址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与当地文物工作者两次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要塞的遗址上修建了虎头要塞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8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工作者又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及专家学者再次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2003年,虎头要塞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虎头要塞遗址又被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虎头要塞遗址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虎头要塞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不仅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史具有实证作用,也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日本国内和平反战运动,敦促日本政府反省战争罪恶,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此外,调查和揭露日军屠杀中国劳工和战俘的暴虐罪行,调查死难者名录和日军战争遗存中大量遗留的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非常有利于促进民间对日索赔运动,对于保留向日本方面提出清理旧日军要塞地区不安全因素承担道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的权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3][4][5][6][7][8][17][18][19]

修建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企图以此为跳板,进一步把侵略矛头向南指向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向北指向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为实现其“北进”计划,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全力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中国东北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虎头要塞就是这些军事要塞中非常重要的一座。[2][8][1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