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

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
清唱剧(英语:oratorio)是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声乐部分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和合唱组成。管弦乐队不但作为伴奏,而且也担当独立的器乐曲段落,如序曲、间奏曲等。[1]
清唱剧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是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综合表现。[2]清唱剧来源于奥拉托利会的劳达赞歌和宗教牧歌的叙事体和戏剧性的对话。[3]其内容紧密围绕基督教,曲调流行,歌词通俗,由对话式的神灵赞演变而来,在文艺复兴晚期迅速发展起来。[1]巴洛克时期(葡萄牙语英语:barrocco,17世纪初-18世纪上半叶)是清唱剧发展的黄金时期。[4]巴洛克时期之后,清唱剧走向式微。约20世纪中叶前后,清唱剧的创作重新得到了重视,并焕发新机。[5]
清唱剧史上的代表性作曲家有:卡瓦莱利(Emilio de Cavalieri,意大利人,约1550-1602),创作了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灵与肉的表现》;卡里西米(Carissimi Giacomo,意大利人,1605-1674),被誉为“清唱剧之父”,最早将戏剧性风格引入清唱剧,代表作《所罗门的审判》;许茨(Heinrich Schutz,德国人,1585-1672),其作品多取材自基督生平传略和圣经福音书,代表作《复活节清唱剧》;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英国人,1685-1759),在整个巴洛克时期最为突出,代表作《弥赛亚》。[6][7]纵观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 150年中,巴洛克风格的清唱剧与其他合唱体裁一起,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语境中,在宗教意识与世俗情感的交织融合下,完成了西方合唱艺术中一段坚实而辉煌的发展历程。[8]

名称由来

“清唱剧”英文名为“oratorio”,起源于拉丁语“orare”(祈祷、祷告)[4]。该词1640年首先诞生于意大利语[9],原意指进行祈祷和讨论宗教事务的祈祷室,后引申指在祈祷室演唱的歌曲,因此中国又将该词译为神剧、圣剧、圣坛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