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是指通过物理吸热或散热,使物体的温度降低的方法。[1]
物理降温可为高热患者降温,如实施头部降温,可防止脑水肿,并降低脑细胞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2]方式包括擦浴法、冰敷降温法、静脉降温法、灌肠法、医用冰毯降温法等。其中擦浴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中药液擦浴;冰敷降温法包括冰袋降温、冰帽降温等。[3][4]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冻伤、腹泻、心率失常、全身反应、皮下出血、局部压疮酒精过敏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等并发症,需根据具体症状予以针对性处理。[5]
物理降温自汉代《黄帝内经·刺热病篇》已有所提及,[6][7]发展至现代,除了传统的物理降温手段外,物理降温逐步向智能医疗方向发展,[8]经过临床对比,智能物理降温仪较传统物理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更快、降温效果更理想。[9][10]

发展历史

汉代,[6]《黄帝内经·刺热病篇》中提到针刺治疗热病时“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的物理辅助降温方法,论述热病曾指出“汗出而散”的发汗疗法,[7]热病患者在进行针刺之前,饮用“寒水”,穿单薄的容易散热的衣服,居住在阴凉的地方、室温比较低的屋子里,其治疗思想就是“制热以寒”的对抗治疗思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