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

1987年余华创作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于1987年1月首次在《北京文学》上发表。[4]1989年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3]
以4500多字的篇幅,生动展示了一个经过父亲允许后,十八岁的“我”独自出门的经历与遭遇。[4]在这过程中,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个体成长中的孤独生命体验。十八岁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分界线,代表着从青涩幼稚向成熟稳重的生理年龄迈进,是最直观的成长标志与成年宣言。小说开篇通过“我”的黄色胡须的生长,象征着“我”的长大成人,以及对迈入十八岁成人世界的期盼,甚至是迫不及待的渴望。[2]
余华的作品以苦难、暴力、死亡和宿命等母题为常见主题,但这些背后折射的是永无休止的孤独。《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在远行路上遭受种种困难和折磨,内心充满孤独悲凉。这部小说表现了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孤独现实,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个体生命中无尽的孤独感。[2][4]多年后,这篇小说被收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三册和语文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标志着先锋派小说家作品首次进入中学课本。[5]

创作背景

卡夫卡余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在余华多次提及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时可以得到证实。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我要感谢卡夫卡,是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余华在谈论卡夫卡对他的“解放”时总是不例外地提到了卡夫卡的一部作品,即《乡村医生》。余华在阅读这部作品后发现,原来文章可以以如此自由的方式创作:“他想让那匹马存在,马就存在;他想让马消失,马就没有了。他根本不作任何铺垫。我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这种对卡夫卡作品的颠覆性感受激发了余华创作的灵感。随后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6]并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这篇成名短篇小说。[4]这部作品标志着他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可以说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受卡夫卡影响最早期的作品。[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