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

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的标准
绩效(performance),[1]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常见的绩效的含义包括三种:工作或者任务结果,产出和行为的综合,产出与投入之差。[2]
绩效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文官(公务员)制度,在1854~1870年间,英国文官制度从原来的凭资历晋升改成了注重表现、看中才能的考核制度。1887年美国也正式建立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3][4][5]1956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次工资改革。[6][7]2012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绩效管理的方向。[8]根据绩效中的完成主体分类,绩效可以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9]根据绩效中的行为结构分类,绩效可以分为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9]根据实施效果,绩效可以分为正绩效和负绩效。[9]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方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见的绩效考核技术包括图尺度评级法和交替排序法等十二种方法。[10]绩效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11]理论基础包括目标管理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等,以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作为方法论进行指导。[12]
绩效能够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使得公司保持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人事制度改革。[13][14]但是人为因素在绩效评价中影响较大,影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效果。[15][16]许多绩效奖励计划中存在讨价还价的问题,导致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可能产生摩擦。[15][17]现代国际社会绩效已经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府,企业和医生等薪酬标准均与绩效挂钩。[18][19]

历史发展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