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

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
“蓝领”是一个舶来词,源自英文Blue-collar worker。蓝领起初是指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工作者,代指和在办公桌前从事文书工作不同的人群,因为工作的时候多穿蓝色的工作服而得名。[1]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初代蓝领劳动者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蓝领群体“接棒”成为蓝领劳动力市场主力军。[4]蓝领早已不单指代体力劳动者,其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1]2021年,中国蓝领劳动者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4]
在《2019年蓝领生活与金融需求问卷调查报告》中显示,伴随着蓝领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收入也在同步提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蓝领的所在行业开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5]蓝领分为普蓝、深蓝和锐蓝。普蓝是指依靠体力劳动获取报酬的蓝领人群;深蓝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人群,属于技能型蓝领;而锐蓝指的是蓝领中拥有高级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6][7]
随着互联网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城镇化的步伐也在加速,使得人们的购物、饮食、居住、外出等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一现象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体,促使了新蓝领群体的产生。[8][9]新蓝领群体的涉及行业包括主播、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房产经纪人、摆摊等。[10][11]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转型,同时市场蓝领零工岗位需求量变大,于是产生了蓝领零工产业。[12][13]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企业面临蓝领招工难、蓝领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14][15]

定义

传统蓝领阶层也称蓝领工人,与“白领阶层”相对,是对从事生产、维修和服务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的统称,主要包括手艺工人、企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技工、服务人员,农业劳动者和其他体力劳动者。[16][17]资本主义国家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下层被雇佣人员,比如机器操作工人、搬运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等,一般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低。[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