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由民众集体创作而成的民间歌谣[1][2]
陕北民歌主要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三大类。[3]格式多为七言,两句成一节,一节即一章。惯用“比”“兴”、方言叠词等手法。[4]它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形成时间较早。其中信天游于周代中期产生,汉代时基本定型。[5]初期的陕北民歌的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到了西汉时期才出现有明确创作时间并被记录下来的歌谣的《上郡歌》。[6]后来原始的巫术活动涌现,用于祭祀的宗教性民歌诞生。[7]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8]30年代以后,又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群众性,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和发展民间音乐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9]
陕北民歌伴随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历史及民俗活动而诞生,经久不息流传至今。[8]作为陕北核心文化符号之一,陕北民歌展示了陕北文化的不断发展,记录了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创新。[10]代表性陕北民歌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走西口》《绣金匾》等。[11]
2008年6月,陕北民歌由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3。[12]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