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鮻

鲻科鮻属鱼类
[suō]学名Liza carinata),[1]别名梭子鱼、犬鱼等[2],是鲻科鮻属[7][8][1]的一种中小型暖水性鱼类。[2][5]其体长一般为15~20厘米,最长可达24.4厘米,体重最重可达145克左右,[6][9]鱼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至背部第一背鳍之间的区域中央有一纵行的隆起棱嵴。其体被栉鳞,体背呈灰褐色或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背鳍、尾鳍呈灰黑色,其余各鳍均为浅色或淡黄色。其具两个背鳍,胸鳍较小,腹鳍短于胸鳍,尾鳍呈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2][9][4]
棱鮻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印度洋北部及西太平洋海域,[6][1][2]是一种广盐性鱼类,[10]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4]喜欢栖息在河口和近岸水域,以及咸淡水交界处的浅水区。[9][5]通常情况下,其寿命为3年。[11]
棱鮻种群数量庞大,和很多鲻科鱼类一样容易被寄生寄生。[12][13][14]其是一种较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6]肉质较好,可鲜食。[4]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雄鱼精子中的[]精蛋白可用于开发心脏外科手术用药;[15][16][17]而在中医领域,其与黄芪一同煮食可主治久病体虚。[15][18]

命名与分类

1836年,法国动物学家阿基尔·瓦朗西恩斯(Achille Valenciennes)最早命名了棱鮻,但当时他将该物种划分至鲻属Mugil)下,并以Mugil carinatus为其命名。随后,他和他的老师法国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将这一发现收录在学术专著《鱼类自然史》(法语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11卷上。不过,彼时这一发现并未真正弄清楚该物种的分类地位,仅知道模式动物来自日本周边海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