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的庙宇
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是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庙内供奉的城隍神,又称城隍爷,是城池的守护神,不仅负有守御城池的职责,而且掌握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务,是与人世间地方官相对应的冥间地方官,信徒会前来祭拜、烧香祈福,以求得保佑和庇护。因此中国自古有供奉城隍的习俗,到了明朝,全国县以上的城邑都建有城隍庙。[6][1][7][8]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与府衙无异,以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的配置方式,其设计前后中轴线为主,而对左右交轴线,则往往忽略。除了供奉城隍神外,城隍庙还常设有其他神灵的神像,如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9][10][1][11][12][7]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神[8][13]。供奉城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祭祀八种神中的水(即隍)和庸(即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有记载建立城隍庙,城隍神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抬举了城隍夫人的地位,为之封赐名号。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清朝延续了前代的祭祀制度。近代,因战乱时期,多地城隍庙因战火损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文物遗产保护受到重视,各地开展了如宁波府城隍庙修缮工程、济南城隍庙修缮工程等多项保护修复措施,并且多所城隍庙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14][15][16][17][18][19][20][21]

命名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神,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两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城复于隍”,意思是:城墙倾复于城下的沟中.注家云:“无水称隍,有水称池。”最早的“城隍”二字原本不是神的含义,所谓“城”原指的是修筑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护城河,它的唯一功能是保护城内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