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河南省、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越调,通常认为起源于清代中叶,是河南省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2]
越调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河南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流传至陕西、湖北、安徽山东等地,并发展为专门的声腔剧种,在清末时走向鼎盛。越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在越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其长于表演“三国”题材剧目。越调的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诸葛亮吊孝》等。[1]越调风格独特,高亢明快,淳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1]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27。[1][3]

沿革与发展

起源与形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