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蝉

分布于北美洲的昆虫
十七年蝉(拉丁文:Magicicada septendecim),半翅目蝉科周期蝉属的一种。又称周期蝉。[1]
成虫,体型中等、漆黑如墨,无斑纹点缀。头冠稍宽于中胸背板基部。腹部较头胸部短。头顶近似三角形,复眼呈红褐色,单眼呈浅灰白色。后唇基不发达,两侧有黑色横脊。喙呈暗褐色,可伸达中足转节。前胸背板无斑纹,有细密刻纹。中胸背板两侧边缘有金黄色细条带。前、后翅透明,翅脉呈黄色。前翅有8个端室,后翅有6个端室,前翅基室有黑色斑纹,第二、三端室基横脉处有烟褐色斑点。腹部无斑纹。雌性产卵鞘粗壮,末端有短毛,略超出腹部末端,第七腹板后缘中央有较大的“V”形缺刻。[1]
它们在地下蛰伏17年才会集体出土羽化(另有近缘种蛰伏13年后集体出土羽化,被称为十三年蝉),其他年份则难觅其踪。在出土羽化的年份,若虫会在4月份开始向地面打洞,在土壤温度未达到18℃之前,它们不会从洞中出来。当温度适宜时,它们会爬出洞穴,爬上最近的乔木、灌木、电线杆,甚至蒲公英的茎等,开始蜕皮、羽化。几个小时后,它们的躯体和翅膀会变得坚硬,然后开始求偶、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亡,雌蝉在产卵后也会死去。十七年蝉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为了躲避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此演化出了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1]
这是北美洲特有的物种,分布在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包括弗吉尼亚州大部分地区、纽约、西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田纳西州佐治亚州等地)。[1]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