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一种过敏性血管炎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亨诺克-舒恩莱因紫癜[4]/亨-许紫癜[5]/亨-舒综合征[6](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IgA免疫复合物血管炎(IgA immune complex vasculitis),类风湿紫癜(purpura rheumatoide)[4],是由IgA型抗体介导的变态反应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5],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1]
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发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病人出现皮肤[]点、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1],可伴有关节痛、腹痛、肾脏病变[5]。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该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如异丙嗪、阿司咪唑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1]
本病能累及任何人,但最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7]。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春、秋季节发病较多[1]。通常,该病症可自行缓解[7]。如果该疾病影响到了肾脏,则需及时就医[7]

命名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亨诺克-舒恩莱因紫癜[4]/亨-许紫癜[5]/亨-舒综合征[6](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IgA免疫复合物血管炎(IgA immune complex vasculitis),类风湿紫癜(purpura rheumatoide)[4]。从最早1806年第1例有全身表现的患者,1837年发现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关节痛的联系,到1874年Henoch描述了胃肠道和关节受累,1899年描述肾炎表现,该疾病名称几经变迁:风湿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紫癜、过敏性紫癜(肾炎)、IgA血管炎(IgAV)等。2006年由欧洲抗风湿联盟和儿科风湿病学会鉴于其病理特征,即血管壁内存在异常的IgA沉积将其定义为IgAV;2008年安卡拉共识会议进行了更新;2012年国际教堂山共识会议正式将其命名修订为IgAV,累及肾脏的IgAV称为IgAV肾炎(IgAVN)。中国沿用最广泛的名称为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