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林肯

第十六任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i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霍金维尔,美国政治活动家、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美国首位共和党籍的总统。[2]
林肯童年家境拮据,长大后,随家人迁居伊利诺斯州科尔斯县[3],并于1834年春天成功竞选成为伊利诺斯州议员。[4]工作期间,由于主张废除奴隶制,林肯得到北方人的拥护,连任了两届州议员。[5]州议员工作结束后,林肯通过律师考试,并于1836年9月9日领取律师执照,和朋友合伙经营律师事务所[6]十年后,林肯被选举成为美国国会议员后,并于1854年针对美国参议院议员斯蒂芬·道格拉斯提出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提出“分裂之家无可持存”的观点,表明半奴隶制半自由状态不能在美国政府长久并存。[7]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数次辩论后,战胜道格拉斯,上位成为参议院议员。[8]由于废除奴隶制的政治主张相对保守,林肯于1860年击败对手,当选美国总统[9]但是,这一结果引起美国南方拥护奴隶制人的不满,南方各州借此机会成立南部邦联,使美国一分为二。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职总统,一个月后,南部邦联发动叛乱,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林肯试图寻求和平方式解决南北内战,但是,节节败退的北部军队使华盛顿面临沦陷的危险,林肯决定使用强硬政策解决内战问题。1862年5月20日,林肯签署《宅地法》,消除南方奴隶主夺取农民土地的可能性后,又于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从根本上瓦解了南部邦联军队以黑人奴隶为主的战斗实力。[10]期间,林肯多次下令征召志愿军,参与讨伐南部叛乱者,并大力征兵点将,建立对敌体制。[11][12]同时,林肯也彻底摧毁南部邦联试图以出口“棉花”的方式获取英国法国武装帮助的计划,并采取“退让”外交政策对待欧洲国家,尽量避免美国同时进行两个战争行动。[13]1864年,美国南北内乱进入第二阶段,联邦政府军队频频传来捷报,在新一届总统选举时,林肯的支持率逐渐增高后,于同年11月8日再次赢得总统选举。[14]1865年4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结束,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林肯前往福特剧院看戏却被剧院演员暗杀,最终于4月15日抢救无效身亡,享年56岁。[15]2006年,亚伯拉罕·林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16]
林肯主张平等主义,这也是他坚决反对奴隶制度的重要理由。[17]对于林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认为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德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到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么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18]

个人生平

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