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

二战间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计划
1
2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二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巴巴罗萨计划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1940年8月底拟定完毕,原名是“奥托计划”,在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1]“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3]
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希特勒签订了暂时的友好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以此为掩饰扩张地盘。苏联接连吞并了罗马尼亚的两个省和波罗的海三国,直接威胁到了希特勒军队的石油命脉。[4]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了第21号作战令,即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将“海狮”计划作为进攻苏联的伪装手段,以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5]巴巴罗萨”计划主要是集中大量兵力,从多个方向实施对苏联的突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把苏联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而后攻占莫斯科从而击败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进攻苏联。通过“闪电战”迅速占领苏联大面积领土,俘虏大批苏联士兵。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陷入战火之中。[6]1942年1月初,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顺势反攻,从德军那里解救大量地区,其他战线也进入反攻阶段,德军被迫撤退,自此“巴巴罗萨”计划宣告失败。[7][8]
“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宣告苏、德战争的正式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是最为重要的战役之一。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苏、德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9]

计划背景

1939年至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在欧洲大陆势破如竹时,苏联的战争准备正在悄悄进行。斯大林为了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暂时和希特勒签订了友好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以此为掩饰,在背后悄无声息地扩张自己的地盘。1940年6月12日,莫斯科向波罗地海国家立陶宛宣布了吞占通知。四日后,又向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发出同样的通知,并派兵出发罗马尼亚边境。在强大势力震慑下,仅半月时间,罗马尼亚的两个省和波罗的海三国就被苏联兵无血刃地吞并了,希特勒军队的石油命脉遭到威胁,希特勒知道后怒不可遏。希特勒翻阅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现条约中存在一个重大漏洞。条约中写着在考虑东南方时,苏联强调它对罗马尼亚地区的兴趣,德国则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政治兴趣。其中地区一词area使用的居然是复数形式即areas。有s意味着苏联可以不受条约限制对罗马尼亚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吞并,也就是德军的石油命脉将被苏联掌握。德国大部分石油都来源于罗马尼亚周边国家,苏联一旦反悔,就相当于从根本上限制了德国。与此同时,德军对英国的军事行动屡屡受挫,使原本针对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变得没什么用处,但放弃又很可惜。希特勒在力量和战争利益之间中反复衡量,决定放弃进攻英国改为攻打苏联,而将“海狮”计划作为攻打苏联的伪装方式,以达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而此时的苏联毫无戒备。一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巴巴罗萨”计划就此出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