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最早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1][3]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侧管理所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7]2003年以来,中国央企生产力改革变得缓慢。中国的供需关系面临着结构性失衡问题,供给侧的低效率导致无法满足需求,“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经历了改革概念的提出,改革的推进与内涵提升,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着力推进”成为“主线”。[8][9]2019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不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10]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政策[a],该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产能过剩、商品房库存、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性、降成本以及补短板等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加快了供给结构的改善,显著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5][11]

历史渊源

提出背景